來源:中國輔導員2025-08-30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14年抗戰歲月中,廣大少年兒童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為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黨的領導下, 廣大抗日根據地建立了抗日兒童團組織,并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青年抗日救國聯合會、中華民族抗日先鋒隊等青年組織,受黨的委托,直接領導抗日兒童團及其兒童組織的工作。除抗日根據地外,大后方的少年兒童在黨的領導下,也紛紛組織起來開展活動,同樣是宣傳抗日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天的少年兒童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了解抗戰時期少年兒童的故事,學習他們愛國奉獻的精神,對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輔導員”微信公眾號開設《抗戰中的少年兒童紅色故事輯》專欄,聚焦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兒童團和少年兒童,通過提供相關歷史資料、經典故事及探究星火如何代代傳承,幫助少先隊輔導員更好地給少年兒童講好抗戰歷史和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1938年,抗戰烽火燃起,陜甘寧邊區兒童團團員們在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的領導下,不僅組織青少年識字、掃除文盲,還參與開荒種地、植樹造林、收集肥料、幫助抗屬,為保衛邊區、建設邊區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為抗戰勝利作出了貢獻。
歷史回顧
陜甘寧邊區兒童團的故事
陜甘寧邊區是抗日戰爭時期黨中央的所在地,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抗日的中心。在陜甘寧邊區,各地都成立了兒童組織,七萬多兒童團團員幾乎包括了全邊區的兒童。他們在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以下簡稱“青救會”)的直接領導下,為保衛邊區和建設邊區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們在自己的組織里召開會議、討論時事政治、進行軍事訓練、唱歌、打球做游戲……
1938年2月,日寇占領黃河天險——風陵渡,邊區青救會提出不讓敵人奪走黃河上一個渡口和船只的口號,兒童團員也積極行動起來,不分晝夜地站崗放哨,盤查敵特漢奸,給八路軍120師醫院做看護。許多地方的青救會還組織了少年團、輕騎隊、監察隊,在保衛邊區治安、運送軍需物品、抬運傷兵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
邊區青救會還領導兒童團開展了慰勞、募捐和優待抗屬的活動。兒童團還積極地投入組織青少年識字和掃除文盲的活動之中。兒童團團員們除自己認真上學讀書外,還在掃盲班里當小先生,教不識字的青少年識字。
富縣第二完小的楊明春“識字組”在掃盲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績,受到了邊區政府的表揚。邊區兒童的宣傳工作也很活躍,一旦傳來八路軍在前線打勝仗的消息,兒童團團員們馬上就挨門逐戶到軍屬和群眾家里去宣傳。遇到在家養傷的戰士,兒童團團員們就到家里去慰勞,動員戰士傷好后回部隊。兒童劇團都有排練好了的獨幕舞劇、活報劇,每次晚會都有他們的演出,很受群眾歡迎。
1944年的大年初一,延安第一完小的兒童團團員們,還給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長拜了年,表演了秧歌舞。在生產勞動中,兒童團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在青救會的領導下開荒種地、植樹造林、收集肥料、幫助抗屬。兒童團團員們還自發組織了義務耕田隊、互濟社等,幫助抗日軍人家屬挑水、耕田、放牛、送肥、砍柴。
1939年,邊區政府做出了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決定后,兒童團員們積極行動起來,踴躍投入大生產運動的洪流中,創造了突出的成績。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中國少年先鋒隊大全》)
星火代代傳
位于革命圣地延安的陜西省延安育才紅軍小學擁有光榮的革命歷史,由中國共產黨于1937年在延安創辦,被譽為“馬背上的搖籃”。近年來,學校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組織隊員們繼承光榮革命傳統,學習陜甘寧邊區兒童團團員勇敢與擔當、團結與友愛、勤勞與艱苦、信仰與忠誠的精神品質,爭當愛黨愛國、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深化課程建設,筑牢傳承主渠道。學校把抗戰歷史以及學校歷史融入課程體系,開發《可愛的延安》《我是育才人》等特色校本課程,幫助隊員們系統地了解抗戰歷史和紅色校史,增強愛黨、愛國、愛家鄉的情感。
在延安育才紅軍小學校史館,校長給隊員們講校史故事
創新實踐教育,傳播紅色文化。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鳳凰山下南洼村,是延安革命紀念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利用“七一”“十一”等重要時間節點,帶領隊員們走進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感悟紅色精神,打造“行走的思政課”。“1937年9月,邊區政府的機關干部在山坡上打了幾孔土窯洞,就開始辦公了……”2024年9月,延安育才紅軍小學的隊員們聆聽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志愿者的講解,深入了解陜甘寧邊區革命歷史,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陜甘寧邊區兒童團員們開展過的抗日活動。
活動結束前,隊員們懷著崇敬的心情,化身“小小講解員”,講述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兒童團的感人故事,傳播紅色文化,以實際行動傳承陜甘寧邊區兒童團的精神。
中國少年先鋒隊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工作報告強調,要“深植紅色基因的種子”。抗戰時期的少年兒童組織正是最生動的教材,廣大少先隊輔導員可以以此為紐帶,用“童言童語”給少先隊員講好黨史、講好少年英雄的故事,引導新時代少年兒童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
編輯: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