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網2025-09-11
2025年9月初,新疆喀什市教育局組織二百多名初高中學生代表赴北京開展“石榴籽”青少年交流研學活動。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文物前駐足沉思,在長城的磚石上觸摸文明肌理,在天安門廣場的晨曦中唱響國歌,在北科大感悟科技的力量,在北大校園里種下理想種子…… ?以沉浸式體驗讓邊疆少年讀懂 “家國” 二字的分量,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春心田扎根。
一、紅色信仰課:從文物到血脈的精神傳承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泛黃的入黨申請書、長征路上的草鞋、脫貧攻堅的駐村日記,站在這些浸染著信仰與生命的文物前,靈魂仿佛受到一次次莊嚴的叩問。參觀后,喀什二十六中的李岢遠說:“冰冷的絞刑架,鎖不住李大釗同志“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的吶喊,讓我看到信仰如山。毛主席珍藏的毛岸英烈士遺物,無聲訴說著一位領袖、一位父親難以言喻的痛楚與超越個體的抉擇。而雷鋒同志那些樸素的生活用品,則讓崇高化為日常,告訴我偉大源于平凡的點滴奉獻。它們不再是靜默的展品,而是跨越時空的無聲驚雷,震撼著我的心靈,讓我深刻體悟:何謂英雄,何謂信仰,何以不忘初心,何以肩負使命。”這堂最生動的思政課,將家國情懷深深烙入我們心中。
喀什學子帕麗旦·馬木提紅了眼眶:“原來課本里的‘百年黨史’,是先輩用生命寫就的故事。” 當看到新疆脫貧攻堅展區的照片時,孩子們爭相尋找家鄉的印記,帶隊教師米拉地也·買合蘇木感慨:“黨史不是遙遠 的記憶,而是新疆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見證。”
在凌晨的天安門廣場上,學生們緊握國旗和貼紙,屏息等待升旗儀式。當《義勇軍進行曲》響起,學生們行注目禮,阿依夏·蘇力坦說“在喀什升旗時,我總覺得北京很遠;今天站在這里,才知道我們的心和祖國貼得這么近。” 這份震撼,化作日記里的滾燙文字:“國旗護衛隊的腳步聲,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
二、文化認同課:長城磚上的 “中華密碼”
“不到長城非好漢!” 在八達嶺長城,喀什五中的穆斯塔帕?阿布拉撫摸著城磚,在聚精會神地聽老師對長城精神的講解同時思量著用什么元素表達長城精神的主題繪畫。喀什實踐中心的祖農阿吉·穆克穆說:“爬向烽火臺的陡坡格外吃力,汗水浸濕衣衫時,我忽然明白,這長城不僅是磚石的堆砌,更是無數先輩用堅韌筑起的屏障。站在烽火臺遠眺,連綿的城墻如巨龍蜿蜒,心中滿是震撼與自豪。 踏上長城的那一刻,城磚上的斑駁痕跡便將我拉進歷史長河。撫摸著厚重的城墻,聽老師講解明代工匠如何精準砌筑、戍邊將士如何在此守護家國,我才真正懂了“萬里長城永不倒”的分量。”
故宮的紅墻下,喀什女孩阿依夏·蘇力坦指著太和殿的斗拱:“我們喀什的艾提尕爾清真寺也有這樣的榫卯!” “原來中華文化是‘和而不同’的拼圖!” 喀什十中的乃菲薩·米熱沙里說:“ 參加這次北京活動,故宮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踏入故宮,紅墻黃瓦、雕梁畫棟,處處彰顯著古代皇家的威嚴與奢華 。漫步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那些古老的建筑、珍貴的文物,無一不在訴說著往昔的輝煌。這次經歷,極大地拓寬了我的視野,讓我對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發了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它就像一場精神洗禮,讓我明白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激勵我在成長路上不斷探索、學習,成為文化傳承的踐行者。”
三、理想啟蒙課:高等學府的青春誓言
“哥哥,我能考上北大嗎?” 在北京大學,喀什三中的麥爾哈巴·麥麥吐爾遜緊緊跟著學長,隨行的筆記本里記滿了筆記。當得知學長來自農村時,麥爾哈巴·麥麥吐爾遜翻看著手中的北大手冊,在心中種下了 “北大夢”, “他能從農村走向燕園,我也能從喀什沖向更廣闊的天地!”。
走進北京科技大學,學生們聆聽了職業規劃課程,與高校學子交流,了解專業方向,在心中種下“努力學習、追逐夢想”的種子。每個學習小組都了解了人工智能與機械智能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關鍵技術, 搭建了一個具備簡單避障功能的智能小車。帶隊老師阿卜力克木·賽來感慨到,此次交流活動讓“石榴籽”們 從歷史到文化,從信仰到理想, 開闊了眼界、堅定了信念,更懂得肩負起建設家鄉、報效祖國的使命,真正成長為民族團結與時代發展的接班人。
四、跨越山海的國情教育課
此次交流活動,正值恰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80 周年紀念日,觀看閱兵儀式是 "石榴籽青少年交流活動的重要環節,讓新疆學子在北京感受國之脈動。這場震撼人心的盛典成為孩子們最生動的一堂思政課,讓民族團結的種子與愛國情懷在親歷中深深扎根。
天安門廣場上鐵流滾滾、戰鷹呼嘯。來自新疆喀什十七中的麥爾旦江·買買吐遜望著受閱部隊激動不已:“當新型戰機飛過時,我想到家鄉如今通航的機場和鐵路,這就是先烈守護的‘可愛的中國’!”當裝備方隊展示的無人戰車、高超聲速武器等新型裝備,讓對軍事科技充滿興趣的男孩們目不轉睛。"這些國之重器是和平的保障!" 喀什市第四中學的毛拉江·依馬木艾山認真記錄著裝備名稱,"我要好好學習,將來為祖國研發更先進的武器。
帶隊教師麥麗開·艾爾肯感慨道:“這場閱兵是最生動的思政教材。孩子們從邊疆來到北京,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懂得了‘國’的意義——它由先輩的犧牲鑄就,更要靠年輕一代用知識與堅守去建設。” 跨越山河的這堂課,讓家國情懷在震撼與感動中薪火相傳。
從喀什噶爾到天安門,這場跨越山河的交流活動,不僅是地理的跨越,更是精神的會師。當飛機掠過天山,舷窗映出孩子們熟睡的臉龐,更映照著一顆顆與祖國同頻跳動的赤子之心。正如帶隊教師買爾也木古麗·多里昆在總結中寫道:“今天的‘石榴籽’,終將成為明天建設祖國的‘棟梁材’,讓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根基更加堅實。”
作者:喀什市第十中學 麥麗開·艾爾肯? 活動中心?賈東坡
編輯:高富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