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少年報·未來網2025-08-20
編者的話: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今年7月7日,在百團大戰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對前來參觀的青少年學生和紀念館工作人員深情地說:“廣大青少年生逢其時,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偉大抗戰精神如同不滅的星火,照亮億萬少年兒童成長之路。即日起,中國少年報·未來網以“我家的抗戰先輩”為主題,推出全媒體報道,邀請抗戰英烈、英模等的后代來講述、追憶在那段崢嶸歲月中先輩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抗日救亡的英勇事跡,引領廣大少年兒童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爭做愛黨愛國、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安徽池州烈士紀念館內,泛黃的史料與斑駁的舊物靜靜陳列,其中一幅烈士畫像前總是圍著不少駐足凝視的參觀者。畫像旁,“寧做槍下鬼,不做亡國奴”的英勇事跡被深深鐫刻在展館墻壁上——這是1938年日軍占領池州梅龍時,面對刺刀與誘惑,方瑛烈士留下的錚錚誓言,至今讀來仍讓人熱血沸騰。
“我的太爺爺(曾祖父)生前未留下任何影像資料,連一張照片都沒有。但家族里代代相傳的,是他如何帶著鄉親們自發組織抗日武裝,后來又毅然加入新四軍,始終奮戰在抗敵一線,最終為掩護戰友壯烈犧牲的故事。”近日,安徽池州籍烈士方瑛的后人方志麗,在接受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采訪時講述起那段驚心動魄的歲月。80余年來,方瑛烈士的抗戰經歷和精神一直勉勵著家族后人,成為指引他們賡續血脈、砥礪奮進的精神火炬。
方瑛烈士畫像。(受訪者供圖)
鐵骨錚錚的抗日誓言
方志麗對太爺爺的記憶,最早源于父親方國超的講述。如今,方國超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父親每次提起太爺爺,語氣里總帶著格外的敬重。”她記得,父親曾一遍遍講起太爺爺的生平:1904年,方瑛出身于池州梅龍街一個手工業家庭,家里開了一家豆腐作坊,以維持生計。1924年,方瑛從貴池縣立中學畢業后考入金陵大學。兩年后因經濟拮據輟學回鄉,籌辦宗山廟小學并在此任教。正是在教書育人的日子里,他結識了中國共產黨貴池縣委成員王玉成,接觸到進步思想,從此踏上革命之路。
隨著年歲的漸長,方志麗通過翻閱縣志、書籍,在網絡上大量查閱資料,太爺爺及抗日先輩們的鮮活身影愈發清晰地在她心中鋪展開來。其中,發生于1938年的一段拒降日軍的經歷,尤讓她深受觸動。
池州烈士紀念館內陳列的方瑛烈士畫像及事跡。(受訪者供圖)
那一年,日軍占領梅龍后,駐梅龍日偽大隊長吳志和找上門來,勸方瑛投靠日軍。面對威逼利誘,方瑛斬釘截鐵地丟下一句話:“寧做槍下鬼,不做亡國奴!”惱羞成怒的日軍將他逮捕,押解至日軍營地觀音祠堂包村施以酷刑,逼他歸順。但方瑛始終咬緊牙關,堅貞不屈。后來,經他父親多方托人斡旋,才得以保釋出獄。
“出獄后,太爺爺沒有半點退縮,反倒湊錢買槍、召集鄉親,干脆拉起了‘方瑛抗日武裝大隊’的旗幟。”方志麗說,在郭港村一帶,太爺爺帶著小分隊與日軍周旋作戰,讓敵人聞風喪膽——這是父親講述時最常揚起嘴角的片段,也是她心中太爺爺最鮮活的模樣。
“每次聽這個故事,我的感受都不一樣。小時候聽,更多的是被太爺爺的勇敢和堅定所震撼,覺得他是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長大后再聽,除了震撼,更多的是對他的敬佩和心疼。敬佩他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為了民族大義不惜犧牲一切;心疼他歷經苦難,卻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讓我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也能勇敢地去迎接,不輕易放棄。”回憶起太爺爺的英雄事跡,方志麗的話語間滿是追思。
烽火中的生死抗戰
拒絕利誘、堅守抗日立場的方瑛,很快迎來了更嚴峻的考驗。1938年冬天,清鄉日軍突然包圍方瑛大隊部,方瑛猝不及防,部隊遭受不小損失。事后,方瑛別妻離子,帶領全隊赴江北無為縣牛埠堅持抗日。方瑛的部隊一到牛埠,便引起國民黨方面的注意,無為縣國民黨為擴大勢力,特派特工人員與方瑛接洽,妄圖以縣長職位,籠絡方瑛,當即被嚴詞拒絕。
1939年,方瑛部隊來到桐城東鄉陳瑤湖地區,在沿江一帶活動,隊伍發展到近百人。1940年,“方瑛抗日武裝大隊”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被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挺進團,方瑛被任命為挺進團第二大隊隊長。同年8月,第二大隊在新四軍挺進團團長林維先的指揮下,與兄弟部隊配合,一舉殲滅國民黨頑軍一個中隊,繳獲數十支槍,又重創土頑江子龍部,繳槍七十余支、戰馬兩匹。
1941年,“皖南事變”發生,二百余名從皖南突圍的干部、戰士輾轉來到陳瑤湖。日軍誤認為新四軍軍部在這一帶過江,于是在老洲、大通、湯溝等地,調集大批部隊并出動4架飛機和4輛坦克掃蕩陳瑤湖根據地。方瑛臨危受命,率領六連和皖南新四軍干部、戰士并肩作戰,至青山嘴時被日軍包圍。
“當時戰場上有日軍的坦克夾擊進攻,密集的炮火壓得人抬不起頭。危急關頭,太爺爺讓其他同志帶隊突圍,自己則與身邊戰士擔任掩護。經三次突圍,終于將二百多名干部、戰士護送至后山地區,交給地方黨組織所派接應的交通員,急送安全地帶。”方志麗從書籍等資料中了解到,在危難之際,方瑛來不及撤出戰斗,繼續血戰,直至彈盡糧絕。最終在撤至陳瑤湖傍青山嘴頭(今普濟圩農場龍王嘴北)時,方瑛不幸身中流彈壯烈犧牲,年僅37歲。
“父親說,太爺爺犧牲時太壯烈了,連個完整的遺體都沒留下。聽家里長輩說,當時找到的只有他那件被血浸透的褂子,還有兩把他用了好些年的槍,后來就把這些葬起來了,算是給他安了個家。”方志麗的聲音低沉下來。
用生命踐行信仰、精神照亮后人
方志麗告訴記者,如今家中能夠實實在在摸到的關于太爺爺的念想,是一張1984年元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授予的“革命烈士證明書”,還有一幅畫像。
“革命烈士證明書”上清晰地印有:“方瑛同志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經批準為革命烈士,特發此證,以資褒揚。”方志麗說,每每看到“革命烈士證明書”上的“壯烈犧牲”四個字,眼眶總會發熱——這四個字背后,是太爺爺真刀真槍與鬼子拼到最后一口氣的血性。
那幅畫像,是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志愿者根據家族長輩的口述,對照后代樣貌一點點勾勒出來的:方臉膛透著剛毅,眼神亮得像淬了火的鋼,寬厚的肩膀仿佛能扛起千鈞重擔。如今,它被鄭重地掛在方志麗父親家客廳最左側的墻面上,像一位沉默的守護者,日日望著這個被他用生命守護的家族。
“這張畫像和革命烈士證明書,是家里最珍貴的物件。”方志麗說,它們像一根根扯不斷的繩,一頭拴著過去的血與淚,一頭連著我們現在的安穩日子。“它們不只是家族的榮耀,更是刻在骨子里的力量,推著我們一代代往前走。”
方志麗追憶道,在太爺爺那代人身上,家國情懷體現得實實在在。“你想啊,當年日本鬼子在我們的國土上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百姓日子苦得沒法說。可太爺爺那一代革命先輩們,心里裝的全是國家和受苦的百姓。他們早已將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門心思守衛家國,這就是他們的家國情懷,純粹又堅定。”
隨著年歲、閱歷的累積,方志麗也對先輩們的抗戰經歷和選擇有了不一樣的認識。“以前只是覺得他們勇敢,現在才明白那背后是對國家深深的熱愛和沉甸甸的責任。他們為了國家,放棄了自己的一切,這種犧牲精神太偉大了,值得我們一代代傳承下去。”
目前,方志麗是池州市貴池區人大代表。她的個人成長也深受太爺爺的精神影響。“太爺爺的事跡對我影響很大。他為了國家和民族不顧一切的精神,讓我堅定了要為人民服務的信念。這種偉大的抗戰精神就像一條紅線,貫穿、影響著我的人生軌跡和價值觀,激勵著我為群眾謀福利,讓村里越來越好。”
方志麗還常把太爺爺的故事講給女兒聽。“媽媽,老老太(當地稱呼)真厲害!”女兒聽得聚精會神,總是追問各種細節,還會在班級里講給同學聽。“女兒時常和我說:‘媽媽,老老太太了不起了,我長大也要像他一樣愛國!’看到孩子眼里的光,我就知道,太爺爺的精神正在延續下去。”
從梅龍街的豆腐作坊到陳瑤湖的烽火戰場,從“寧做槍下鬼,不做亡國奴”的錚錚誓言到守衛家國最終壯烈犧牲,方瑛用生命踐行了對家國的忠誠。而這份家國情懷,正順著血脈,在一代代后人心中,長成永不熄滅的火炬。
(方瑛烈士之孫方國超、池州市委宣傳部、池州市檔案館亦對本文有貢獻)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 凌萌
編輯: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