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少年報·未來網2025-08-26
編者的話: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今年7月7日,在百團大戰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對前來參觀的青少年學生和紀念館工作人員深情地說:“廣大青少年生逢其時,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strong>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偉大抗戰精神如同不滅的星火,照亮億萬少年兒童成長之路。即日起,中國少年報·未來網以“我家的抗戰先輩”為主題,推出全媒體報道,邀請抗戰英烈、英模等的后代來講述、追憶在那段崢嶸歲月中先輩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抗日救亡的英勇事跡,引領廣大少年兒童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爭做愛黨愛國、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我的父親甘祖昌,是一位穿著草鞋的將軍,也是一位扛著鋤頭的農民。他的一生,從井岡山的烽火到新疆的戈壁,再到家鄉的田野,他用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英雄,什么是永恒的信仰。”甘公榮,作為“將軍農民”甘祖昌和全國道德模范龔全珍的女兒,將在井岡山講革命前輩艱苦奮斗的故事視為一項神圣職責。平時再忙,她都從不耽誤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教學。
1955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將軍銜。1957年,經組織批準,他主動放棄了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的職務,帶著全家回到家鄉江西省蓮花縣坊樓鎮沿背村務農。
今年5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授予60名(組)同志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甘公榮當選“全國道德模范”。十二年前,甘公榮的母親龔全珍同樣獲此殊榮,這兩枚熠熠生輝的獎章跨越時空交相輝映,成為新時代紅色家風傳承最生動的注腳。甘公榮從小在農村長大,耳濡目染父母艱苦樸素的作風。
(圖為甘公榮的母親龔全珍當選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第甘公榮當選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兩枚熠熠生輝的獎章跨越時空交相輝映)
“爸爸媽媽一輩子都在講革命初心、講艱苦奮斗。我們姊妹就是在他們的宣講中長大的。他們常給我們講革命故事、講理想信念,但他們最常用的宣講方式就是以身示范。”甘公榮動容地告訴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
南泥灣墾荒,鍛造鋼鐵意志
“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這首耳熟能詳的《南泥灣》是甘公榮小時候常常聽到父親在田間地頭勞作時哼唱的歌曲。
昔日的“爛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的好江南”,更是中國共產黨人帶領軍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史詩的真實寫照。
1941年春,在“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黨中央派八路軍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戰士們一邊練兵備戰,一邊墾荒屯田。時任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的甘祖昌,于1941年冬隨三五九旅進駐南泥灣,開展大生產運動。
甘公榮回憶道,小時候父親常告訴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老紅軍的孩子不能怕臟怕累?!备赣H的革命經歷也為后期建設家鄉打下了基礎。
“父親總說,南泥灣的土比咱們蓮花縣的還貧瘠,但他們硬是靠改造土壤、興修水利,讓荒地長出了糧食?!备使珮s回憶道?!皼]有房子,第三五九旅官兵就用樹枝搭簡陋窩棚;沒有糧食,就挖野菜、啃樹皮;沒有耕牛,就靠镢頭;沒有工具,就自己制造。”
三五九旅戰士自力更生,開墾出2.68萬畝耕地,收細糧3050石,實現糧食自給3個月,經費自給92.2%,從打破陜北地區不種水地的傳統,到建設紡織廠、鞋廠、肥皂廠、造紙廠、鹽井、炭窯、營地等生產生活設施,譜寫了一曲艱苦奮斗的不朽壯歌。
當時,組織上交給甘祖昌的任務是負責領導修械所、紡織廠、鞋襪廠等軍需工廠。但現實情況是:一無原料、二無廠房、三無工人。
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甘祖昌依然克服重重困難。據甘公榮回憶,甘祖昌找來一個曾學過織布的紅軍戰士崔米蘭做師傅,辦了一個織布訓練班,借用老鄉的土織布機,用舊存的一捆棉紗試織成窄面白布。之后,王震旅長從警備團抽調20多名會織布的戰士做技術骨干,再從旅直機關抽調部分公勤人員當學徒,還仿造了8架織布機,又到山西購買了一批原料,終于辦起了自己的紡織廠,從而在短期內解決了全旅10000多人的軍需物資問題。
甘公榮說:“父親最讓我敬佩的經歷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六軍團率先、殿后頑強地完成了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三五九旅南下北返,創建了鄂南、湘東抗日根據地,南下北返,九死一生完成兩萬七千里長征;新中國成立之時跟隨王震司令員向新疆進軍,克服嚴酷環境,粉碎武裝叛亂,保衛新疆,被譽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征途中面對數十萬敵軍圍追堵截,同數倍于己的敵人狹路相逢,他們沖破了重重艱難險阻,多少次化險為夷,多少次絕處逢生,取得了最后的勝利?!?/p>
“還有一個讓我敬佩的經歷是‘三次艱苦創業’即:三五九旅南泥灣大生產運動,父親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三年多時間,把南泥灣的荒山建成了‘陜北的好江南’;建設新疆,繼續弘揚南泥灣精神,開荒造田,興辦農、工、商、學,發展經濟,開創了我國屯墾戍邊的新紀元;解甲歸田,因長期傷病堅決辭去身份,回鄉當農民,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出力,徹底改變了家鄉的落后面貌?!备使珮s說。
“父親那一代人用镢頭刨出了希望,我們這一代人要用知識和愛心繼續奮斗?!备使珮s說。在她的工作室里,墻上“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八個大字熠熠生輝,仿佛在訴說一個家族與一片土地跨越時空的精神共鳴。
“補丁”里的初心,紅色家風代代傳
“記憶中,母親給我們講得最多的是:父親連續三年向組織遞交申請要求辭職、回老家當農民。當時很多人不理解,但是父親告訴我‘要挑老紅軍的擔子,不擺老紅軍的架子’,共產黨員就是奉獻自己的終身,后來這句話也成為了我們的家訓?!备使珮s告訴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
(圖為甘祖昌將軍手寫申請書,連續三年向組織遞交申請要求請辭、回老家當農民)
長期的部隊后勤工作經歷,使父親養成了精打細算、厲行節約的習慣。甘公榮一邊說著一邊給記者展示一張泛黃的老照片:甘祖昌將軍身著短褲赤腳站在水田里,手里攥著水稻教身旁的女兒插秧。而這張拍攝于1970年的照片,記錄了一個將軍對女兒的言傳身教。
(甘祖昌將軍身著短褲赤腳站在水田里,手里攥著水稻教身旁的女兒插秧)
在甘公榮的記憶里,父親有條舊毛褲,甘祖昌穿著它,從南泥灣到新疆,又從新疆回到江西老家。這條毛褲上,補丁摞補丁,尤其是屁股和膝蓋等地方,全是五顏六色的布。
小時候,鞋子破了被同學笑,怎么你爸爸是大官還穿破了的鞋?甘祖昌找來針線,一邊補著破洞,一邊對甘公榮說:“孩子,你同學說得不對,鞋子破了不丟人,貪圖享受才不好。如今革命勝利了,可任務還沒有完成,我們還要建設社會主義。你是少先隊員,是革命的接班人,應該從小就養成艱苦奮斗的好習慣,鞋子破了不丟人,補好了照樣可以穿?!?/p>
“父親經常說‘我沒有任何特殊,我只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什么身份呢?我是一個老黨員’?!备使珮s回憶起自己還是少先隊員時期父親甘祖昌常說的話,“要以一個老黨員來嚴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心里為別人著想。爸爸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p>
“爸爸心里就是只有老百姓,他經常會說老百姓家里的事情,最小的事情就是最大的事情,家里的事情,再大也是小事?!备使珮s回憶道,這就是共產黨員最樸素的初心。
甘祖昌的言傳身教深刻影響了妻子和子女。1995年,已經72歲的龔全珍擔任蓮花縣“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之后便一直為關心、教育、培養青少年健康成長而忙碌。2011年,龔全珍在蓮花縣琴亭鎮金城社區成立“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服務群眾。據甘公榮回憶母親常說:“當農民我不合格,但老甘艱苦奮斗、無私奉獻、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可以學。”
甘公榮從1990年開始一對一幫扶困難群眾,至今已堅持35年。2013年,她成立“龔全珍愛心救助會”,帶領4000余名志愿者開展助學、敬老、調解矛盾等公益活動。
“媽媽總說,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备使珮s說。
在甘公榮的帶動下,如今她的兒子、兒媳加入愛心團隊,孫子作為新時代的少先隊員也開始參與紅色故事宣講。2019年,甘公榮成立巾幗志愿者服務隊,發展出30個分隊、10個“紅娃娃”隊,通過“大手拉小手”關愛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我們走訪每個村莊,就像父親當年走遍南泥灣的田埂一樣?!备使珮s笑道。
記者了解到,甘公榮積極參與龔全珍工作室和龔全珍愛心救助基金會的各項事務,為基金會募集資金170余萬元,幫助貧困群眾1000余人;牽頭成立蓮花縣巾幗志愿者協會,發展志愿者近千人,本人參與志愿服務時長近8000個小時,帶動家人捐款捐物價值近15萬元,累計對接項目、贊助400余萬元。
今年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中央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決定,授予60名(組)同志第九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其中,江西省巾幗志愿服務協會副會長甘公榮獲評全國助人為樂道德模范。
而這項榮譽,在十二年前,其母龔全珍阿姨于2013年9月26日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稱號,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揚。
“共產黨員不能享清福,要艱苦奮斗一輩子”
1957年,甘祖昌放棄新疆軍區后勤部長職位,帶著全家回到江西省蓮花縣。他每月工資331.5元,卻規定全家“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哥哥姐姐穿過的衣服傳給弟弟妹妹,自己常年穿著補丁衣服、打著赤腳。“父親說,參加革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現在我要親自建設家鄉。”甘公榮回憶道。
回鄉后的29年間,甘祖昌帶領鄉親們修建了3座水庫、25公里長渠道、4座水電站、3條公路、12座橋梁,每月331元5毛錢的工資,幾乎都用來支援當地建設和接濟困難群眾。
甘祖昌和村民們一起修水庫、建電站、架橋梁、開荒山、改造紅壤田,據統計,從1957年至1974年間,甘祖昌一共為家鄉的建設捐助了79032元。在那個經濟匱乏的年代,他把自己收入的70%多用于公益建設。
1951年車禍留下的面部神經損傷讓他只能吃軟食,但他仍堅持每天下地勞作。村里老人至今記得,甘將軍常說:“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p>
“父親常說‘共產黨員不能享清福,要艱苦奮斗一輩子’?!备使珮s告訴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他對家鄉的建設事業花錢向來非常慷慨,而對于自己和家人用錢卻是非常嚴格,吃多少錢的菜、買多貴的衣服,他都做明文規定。”
如今,甘公榮作為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外聘教師,以及“贛鄱紅色娘子軍”“江西好人示范宣講團”“龔全珍紅蓮初心宣講團”等團體的義務宣講員,甘公榮以自己多年搜集整理的父輩史料作為宣講內容,不遺余力地向社會各界講述傳播。
內容要遵循史實,是甘公榮宣講堅持的首要原則。有一次,一位同伴在宣講甘祖昌將軍修建反修橋時,把節省的開支多說了130元,甘公榮立即進行了糾正。甘公榮對記者說,“紅色宣講必須實事求是,才能經得起推敲,這也是革命初心能感染人和被傳承的基礎。講得不感人,往往是因為真實的資料缺少。”
“大家要聽的是真人、真事,感受的是真心、真情。”甘公榮動容地說。
從南泥灣到蓮花縣,從三五九旅的镢頭到志愿者的腳步,甘祖昌的家族用行動證明:紅色精神永不褪色,艱苦奮斗的基因永遠跳動在共產黨人的血脈中。
(感謝中共萍鄉市委宣傳部及萍鄉市文明辦、中共蓮花縣委宣傳部、共青團江西省委員會、江西省婦聯等單位對本文的支持)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 張冰清?
編輯: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