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網2025-08-27
編者的話: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今年7月7日,在百團大戰紀念館,習近平總書記對前來參觀的青少年學生和紀念館工作人員深情地說:“廣大青少年生逢其時,要賡續紅色血脈,樹立強國有我的遠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榮自豪的中國人,勇擔民族復興的時代大任。”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偉大抗戰精神如同不滅的星火,照亮億萬少年兒童成長之路。即日起,中國少年報·未來網以“我家的抗戰前輩”為主題,推出全媒體報道,邀請抗戰英烈、英模等的后代來講述、追憶在那段崢嶸歲月中先輩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拋頭顱、灑熱血,抗日救亡的英勇事跡,引領廣大少年兒童傳承弘揚偉大抗戰精神,爭做愛黨愛國、勤奮好學、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好少年。
楊靖宇將軍(1905年2月13日—1940年2月23日)原名馬尚德,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圖片來源于網絡)
東北抗日聯軍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是一支非常英勇的部隊,也是最慘烈的一支部隊。“從最早期的抗日游擊隊到人民革命軍,到1936年之后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在14年的作戰中,東北抗聯很多將士都犧牲了,非常慘烈和英勇。僅軍一級的干部將領就犧牲了30余位,師一級的犧牲了55位,團一級的犧牲了100多位,這其中包括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我的爺爺楊靖宇靠吃樹皮、棉絮和日本侵略者戰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寧死不降,直至犧牲在東北的白山黑水間!”楊靖宇將軍的孫子馬繼志在接受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時講述。
因革命被5次抄家
馬繼志講述道,我爺爺1905年生于河南確山縣,1926年國內革命形勢風起云涌,剛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爺爺受到黨團的組織派遣回鄉開展農民運動。于是爺爺便回到老家,一邊宣傳黨團的進步思想,一邊為建立的農民協會爭取武裝力量。
在河南大革命時期,我爺爺就領導了震驚中外的確山農民起義,當時人數達到了五六萬人,并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縣級農工政權之一 ——確山縣臨時治安委員會,當時他僅22歲。
之后,1927年11月1日,我爺爺的領導劉店秋武裝暴動,建立了豫南根據地(信陽四望山),并擔任確山縣農民革命軍總指揮,為后來的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建,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馬繼志回憶,在河南革命期間,敵人曾5次對我爺爺進行抄家,并一把火燒了家里的房子。后來在一次戰斗中爺爺的腿部負了傷,傷愈之后由于身份的暴露,他轉入了黨的秘密工作,以河南省委巡視員的身份,在信陽、開封等地開展巡視工作。
轉戰東北奮勇抗日
1929年初,我爺爺楊靖宇受河南省委指示到上海去參加由周恩來親自授課的黨政干部訓練班,學習結束之后被安排到全國總工會工作,之后,爺爺受黨中央的委派來到東北從事抗戰工作,當時,滿洲省委書記是劉少奇,到了奉天(今天的沈陽),我爺爺與劉少奇書記接上頭后被安排到撫順擔任特支委書記。當時爺爺化名張貫一,因為他身材非常高大,有1.92米的個子,因此大家都叫他“張大個子”。
“我爺爺生前先后被敵人5次抓捕,分別是在河南革命斗爭期間3次和在東北革命斗爭期間2次。”馬繼志說。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當年11月,我爺爺在東北第一次被捕入獄,后在滿洲省委的積極營救下出獄,并輾轉到了哈爾濱,擔任東北反日總會會長黨團書記、哈爾濱市委書記,在哈爾濱從事黨的秘密工作。
“1932年11月,爺爺楊靖宇被派往磐石開展武裝抗日斗爭,以磐石游擊隊為班底,把磐石反日義勇軍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隊,創建了以磐石紅石砬子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馬繼志介紹。
1934年,在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號召和我爺爺的組織下,成立了東北抗日聯合軍總指揮部,我爺爺楊靖宇擔任總指揮。
我爺爺在領導東北抗聯的過程中,面對日軍數次圍剿和長期的游擊戰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作戰策略。爺爺在戰術研究會上直言:“不能予敵以痛擊的仗不打,于群眾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占據有利地勢的仗不打,無戰利品可繳的仗不打。”這些基本的作戰方針既保存了隊伍實力,又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還贏得了民心。
被叛徒出賣血染白山黑水
“我爺爺領導的東北抗聯作戰十分英勇,對入侵東北的日寇造成了沉重打擊,日寇為抓住我爺爺,幾次策反了抗聯的一些敗類,利用他們成立了多個所謂的“討伐隊”,并集結幾十萬日軍對我爺爺和抗聯進行掃蕩、圍剿。”馬繼志講述。
1939年秋冬季,我爺爺為反抗日偽軍的“討伐”作戰,指揮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游擊,自己則率警衛旅轉戰于濛江一帶,繼續對日偽軍打擊。僅在1940年初五十多天的時間里,我爺爺與部下的將士就與日偽軍作戰40多次。后來由于叛徒的出賣,之前抗聯在山上建立的“密營”被日軍破壞,使得作戰中的抗聯的將士們根本得不到糧食、彈藥、衣物和藥品補充,很快糧食吃完了,他們只能在雪地里尋找草根和樹皮充饑飽腹。
“東北的冬天,草都被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里,根本找不到。爺爺和他的戰友們只好找老樹皮充饑,他們先把外面的老皮刮掉,再把里面的嫩皮一片一片地削下來,放在嘴里嚼。”馬繼志語調哽咽地介紹。
“那時候雪地里行軍,褲子濕透了,鞋子也跑爛了,衣服全被樹枝扯開了花,渾身上下都是掛著厚厚的霜。那時候特別想能夠升起一堆火,烤干衣服取取暖。可是一旦生火就會引起敵人的注意,我們就會暴露。”馬繼志說。
1940年2月23日,我爺爺在只身與敵人周旋5晝夜后,再次被叛徒和漢奸出賣,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
我爺爺壯烈犧牲后,日軍難以理解他為何在缺糧斷糧的情況下還能堅持那么久,于是將他的遺體送至醫院解剖,發現他的胃已經餓得變形,胃中沒有一點糧食,只有未能消化的棉絮、樹皮和草根。為紀念我爺爺,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爺爺犧牲地濛江縣也改名為靖宇縣。
中國少年報·未來網記者 蘇建軍
編輯: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