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先隊員們走進身邊的博物館、紀念館等紅色場館,錄制宣講視頻,做一名“小小講解員”選取場館中一段抗戰故事或一件抗戰文物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帶領廣大少先隊員了解抗戰故事中的英雄事跡。
永定河畔,盧溝橋靜臥百年,欄上石獅或怒目或遠眺,既是建筑瑰寶,更是抗爭豐碑。1937年7月7日深夜,一支全副武裝的日本軍隊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內去“搜查”,被中國駐軍...
102歲老戰士的講述里,藏著最動人的家國記憶 —— 生于1923年,自小嘗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認定紅軍是窮人的隊伍。五峰山上,他冒死接電話線時被日軍盯上,炮彈爆炸不到十公尺,他滾進水溝...
董存瑞生于1929年,河北省懷來縣人。他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13歲時,曾機智地掩護革命戰士王平躲過侵華日軍的追捕,被譽為“抗日小英雄”。當來自2025年存瑞中學的一名學生穿...
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的展柜中,一枚紅纓槍頭靜靜陳列,它的背后,是14歲抗日小英雄王璞的動人事跡。80多年前的河北農村,11歲的王璞已是兒童團團長。他帶著小伙伴們站崗放哨、嚴查路條,...
身處硝煙彌漫的戰場,抗日戰士向宗圣寫給父親向鵠亭的家書里,用簡單的話語表達了對家人的牽掛。在訴說思念的同時,更堅定地表達了自己保家衛國的決心。這封家書是一腔家國情懷的告白書,是...
身處硝煙彌漫的戰場,抗日戰士向宗圣寫給父親向鵠亭的家書里,用簡單的話語表達了對家人的牽掛。在訴說思念的同時,更堅定地表達了自己保家衛國的決心。
在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王家莊村廣場上,一座半身像靜靜佇立,目光堅定,英氣勃發。“高永祥忠于革命事業,他的英勇事跡激勵著一代代靈臺人傳承紅色血脈,樹立愛國情懷,培養社會責任感。”紀念...
“歡迎您來到冀南革命斗爭紀念館,我是‘冀南紅小宣’高雪純。每一場宣講活動,都是生動的成長教育,孩子們在宣講中理解責任、堅定信念,紅色血脈在代代傳遞中永葆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