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未來網2025-09-16
普通泥巴捏出精美陶器,廢舊報紙變成鮮艷的紙漿畫。9月15日,湖北省竹山縣寶豐鎮紅衛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制作和鑒賞陶藝、紙漿畫等作品。
學校因地制宜開展課后服務
在“雙減”政策全面落地的背景下,這所僅有14名教師、114名學生的鄉村小學,沒有因循守舊,而是秉持“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享有高質量課后服務”的理念,因地制宜,走出一條“作業輔導+特色社團”雙軌并行的創新之路,讓課后服務不僅解決了留守家庭作業輔導難題,更讓鄉村孩子收獲了自信與快樂。
面對辦學資源受限、專業師資不足等現實困難,該校全體教師堅持“條件有限,創新無限”的思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課后服務。學校將空置教室改造為紙漿畫教室與陶藝室。紙漿畫教室購置了畫架、顏料、紙張等基礎材料;陶藝室配備了拉坯機、燒制窯爐等專業設備。操場劃分出跳繩、羽毛球、乒乓球等活動區,添置相應體育器材;象棋社團利用現有教室,由教師自帶教具開展活動。每一處空間都得到最大化利用,每一種資源都發揮著最大效益。
教師各顯神通做好課后服務
該校114名學生中,留守兒童占比約45%。大部分家長因務農或外出務工,無力輔導孩子課后作業,也缺乏為孩子提供興趣培養的條件。“雙減”政策下,課后服務不僅成為家長的“定心丸”,更成為農村孩子接觸多元興趣、彌補家庭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徑。家長對課后服務的參與意愿高達100%,為活動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14名教師均是“兼職型多能”鄉村教師,通過自學掌握社團技能,形成了“人人參與、各展所長”的師資格局。
學校建立了“統籌規劃、分工明確、全程監管”的工作機制,確保課后服務既“有溫度”,又“有實效”。在課后服務作業輔導時間,聚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升作業完成質量”兩大目標,實行“分層輔導、個別答疑”模式。對于留守兒童、學習困難學生,教師在輔導作業的同時,更注重情感關懷。四年級學生小辰(化名)是留守兒童,作業拖沓、字跡潦草,輔導教師不僅每天耐心指導他完成作業,還利用休息時間與他談心。經過一學期的輔導,小辰的作業完成率從50%提升至80%,成績也從及格線上升至良好水平。
一人一社團,人人有特長
在課后服務社團活動時間,學校開設了陶藝、紙漿畫等多個社團。學期初發放選課表,介紹社團詳情,由學生與家長共同選擇。熱門社團實行“限額+輪換”,保障學生興趣需求。各社團要制定好學期計劃,明確每節課的主題、內容與目標。
陶藝社團分“初識陶泥、簡單塑形、拉坯嘗試、作品燒制”四個階段;紙漿畫社團則從“紙漿制作”“色彩搭配”“主題創作”逐步推進。活動過程中,指導教師嚴格按照計劃開展教學,同時做好“活動記錄”,記錄學生的成長變化。
農村孩子對泥土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學校依托這一優勢,將陶藝社團作為特色社團重點打造,讓“玩泥”成為培養學生創造力、動手實踐的載體。從揉泥、塑形到燒制、上色,每個環節都需要耐心與細致。在“拉坯”環節,很多學生一開始無法讓陶泥在拉坯機上站穩,教師會手把手教他們定中心、調力度、控轉速,鼓勵他們反復嘗試。
學校在陶藝室打造了“陶藝作品展示墻”,陳列同學們的優秀陶藝作品。2025年5月,該校陶藝作品在十堰市第三屆中小學勞動技能展示交流活動中展出,“哪吒”“廉潔文化”等系列作品奪人眼球。“這些作品充滿了農村孩子的想象力,是鄉村教育最生動的成果。”大家都這樣評價道。
以廢舊紙張為材料,紙漿畫社團兼顧動手能力與環保意識培養。紙漿畫的主要材料是廢舊報紙、雜志。社團活動前,教師會引導學生收集家中的廢舊紙張,帶到學校后進行消毒、撕剪、浸泡、打漿,制作成紙漿。紙漿畫的主題涵蓋“紅色故事”“傳統文化”“校園生活”等多個領域。在“紅色主題”創作中,同學們用紅色紙漿制作“國旗”“五角星”,用黃色紙漿勾勒“英雄人物”。在“傳統文化”主題中,同學們創作了“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將紙漿的立體感與傳統文化的美感完美結合。紙漿畫社團的作品多次在學校各項活動中展出,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
紅衛小學的課后服務已成為當地鄉村教育的亮麗名片。同學們在捏陶、作畫、運動中綻放笑容,在收獲知識、培養興趣中快樂成長。未來,該校將從四個方面優化課后服務質量:強化師資培訓,提升專業能力;完善硬件設施,改善活動條件;豐富活動內容,拓展服務維度;加強家校社協同,形成育人合力。“社團+”模式點亮課后服務,多彩課后服務開啟繽紛校園時光。
朱本雙(《中國少年報》通訊員) 熊兵 王咪
編輯: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