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微信公眾號2025-11-14
為深化集團化辦學優勢、推動小初語文教學能力銜接,10月27日下午,海淀區民族小學特邀北京交通大學附屬中學第二分校高中語文特級教師李平,在南校區敬和堂開展“品讀紅色經典,悟紅色人物情懷”專題講座。五、六年級主題閱讀社團50余名師生參與活動,在李老師的引導下,完成了一場從“小學式感知”到“初中式深度解讀”的紅色文本學習之旅。


以《百合花》為鑰解鎖銜接式學習
本次講座以《百合花》為教學載體,李平老師緊扣小初能力梯度,設計了環環相扣的課堂流程。



梳理故事情節,搭建要素關聯。李老師先發放了打亂順序的《百合花》情節片段,引導學生以“誰做了什么”去概括主要內容,再組織小組合作對片段進行排序,激發學生結合事件因果、人物表現,去思考內在的聯系,推動學生從概括主要內容,向分析要素聯系的能力進階。



分析人物形象,挖掘精神內涵。圍繞“通訊員借被子的動作”“新媳婦縫補破洞”等細節,李老師帶領學生從感知人物性格,升級為分析行為動機,結合初中文本細節的解讀方法,讓紅色人物形象,變成了有時代溫度的個體。

探究寫作方法,深化情感立意。以“借被子場景”為例,李老師對比小學情感式表達,與初中邏輯式構建的差異,向學生示范“人物細節→精神內涵→個人感悟”的寫作框架,親自修改學生初稿中持槍等不合理情節,讓愛國寫作從口號式抒發,落地為真實細節與深度思考。


以專業積淀拓紅色教育深度
作為全國優秀班主任、北京市優秀班集體班主任、海淀區“四有”教師,同時也是中國關工委教育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中國教師報專欄作者,李平老師深耕語文教學多年,曾獲全國“教師發展”優質課一等獎,是中國教師版改革開放40周年40面孔人物之一,發表論文100余篇、著有《李平老師講語文》等作品。
本次講座中,李老師既立足小學學情,保留“自主—合作—展示”的課堂互動性;又前瞻性滲透初中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文本重組”“背景聯結”等能力——其教學設計既體現了“讓教育成為‘成人之美’的事業”的教育理念,也為小初紅色教育銜接提供了可操作的實踐范式。


以銜接實踐探一體化培養新高度
從集團化辦學的視角看,本次活動是“和·融”教育創新的生動落地:一方面,借助李平老師等集團優質師資,打破了小初學段的教學壁壘,讓“紅色經典閱讀”從小學的“情感感知層”自然過渡到初中的“理性分析層”,實現了能力培養的“無縫銜接”;另一方面,小初教師通過共同觀課、研討,形成了“紅色教育銜接策略”的共識,為后續“歷史背景融入課堂”“邏輯寫作專項訓練”等課程優化明確了方向,也為集團校跨學段資源共享、人才貫通培養提供了實踐樣本。

未來,我校將持續依托集團化辦學優勢,推動小初學科教學的深度銜接,讓紅色教育既扎根學生情感,又生長出理性思考的力量。
講座隨感??????????????????????????????????????????
李平老師以鮮活的語言,為我們深情講述了《百合花》的動人故事,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這節課讓我們真切體會到抗戰歲月的艱辛卓絕,更深刻感悟到軍民同心、生死與共的魚水深情。小通訊員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清晰浮現于眼前、回蕩在耳畔,時刻警示著身處和平年代的我們:絕不能忘卻歷史的屈辱與先烈的犧牲。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我們要好好學習,努力成長,爭當新時代好隊員。
——2021級10班 林晗菲
閱讀會上的故事,小小通訊員用自己身體壓住手榴彈,保護了他人,他這種舍己為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另外,小通訊員的新媳婦最后將嫁妝都鋪在了他的棺材里,我也感受到了新媳婦對小通訊員的深厚的感情。
——2021級10班 高天楊
這次閱讀活動的文章是《百合花》。文中很多人物都描寫得活靈活現,比如新媳婦關心通訊員,通訊員保護百姓等。這篇文章寫了戰士與百姓之間的感人故事,戰士和百姓互相幫助,同甘共苦。戰士用生命保護百姓,百姓則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送給戰士表達感謝。革命年代軍民相互體諒,彼此溫暖,我深刻體會到了軍民魚水情的珍貴和厚重。如今我們成長在和平年代,我深知現在的和平都是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作為新時代的好少年,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級9班 蘇錦澤
編輯:耿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