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2025-09-16 08版)2025-09-16
體重增長,但肌肉力量卻跟不上身體的發展?近日,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在《柳葉刀》副刊發表文章,以一項橫跨20年的大樣本研究揭示了當代中國青少年兒童普遍存在的一個健康問題:體重增長與力量發展出現失衡。
研究團隊基于過去5次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查的全國性大規模數據,對2000年至2019年間中國7歲至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肌肉力量發展趨勢及其與體重增長的關系進行了系統分析。其結果表示,近年來我國7至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體重隨年齡增加而持續增長,但肌肉力量發展卻明顯落后于體重增長,導致“肌肉體重比”持續下降。
“現在的孩子們看似更高、更壯,但體質沒有跟上?!鼻嗌倌牦w育教育和學校體育課程研究專家、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教授高嶸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如今的青少年“動得太少、練得太少,但吃得太多、營養也不是很均衡”。
體育課的作用還應加強
“很多人以為近年來學生體質有所好轉,實際上并非如此?!备邘V指出,從各項研究結果來看,當代中國青少年體質處于下降趨勢,青少年兒童的肌肉力量和耐力等方面需要得到更多重視。
力量訓練的重要性已被國際社會反復證明。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關于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表示,青少年每天至少應有60分鐘中高強度活動,以有氧為主。此外每周至少3天要安排增強肌肉和骨骼的高強度運動。
“《指南》中說的高強度運動指的就是力量訓練?!备邘V表示,這樣的訓練不僅提升體能,還能改善代謝、促進認知、增強心理健康,并對預防肥胖與慢性病有顯著作用。
然而,當前學校體育教育不足以保證學生鍛煉效果。“現在的體育課往往被視為運動技能的訓練場,而非科學健身的課堂?!备邘V指出,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上了這么多年的體育課,很多人并沒有掌握一項科學健身的方法。
“目前的課程教學和體質測試之間聯系不夠,測試項目被簡化,與課堂學習脫節,學生興趣不高,健身效果和鍛煉效果更加有限?!彼f。
在20世紀的體育課程中,田徑和體操曾占據核心位置。高嶸解釋說:“如果跑不快、跳不高,那說明學生‘田徑’上的速度、力量能力不夠。而‘體操’則是駕馭身體、掌握身體的另一個關鍵?!?/p>
然而,在體育課程“選課”為主的趨勢下,田徑和體操等“基本功課程”被逐漸邊緣化,專項化學習占據了大量體育課堂時間。
“學校體育教育應當以體能和項目作為兩條主線,不能分開發展?!备邘V表示,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發育速度很快,體能訓練課程應當循序漸進,貫穿體育課堂始終。在這樣的基礎上,專項體育教育也能開展得更為順利?!皩W生掌握了基本功,有優秀的力量、速度,有了更好的身體素質,自然能更好地學習某一項目?!彼f。
體教融合更需創新
如今“體教融合”是教育與體育領域的熱門詞匯,全國各地學校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體育進校園”等活動,為“體教融合”打開了新的大門。但未來,“體教融合”同樣需要修正和創新?!啊w教融合’各項活動為青少年學生介紹了更多運動項目,但在基礎運動技能的培養上還需要加強?!备邘V說。
高嶸觀察到,不少退役的高水平運動員帶著高級運動技能和經驗進入校園,卻往往“不會教”,有些教師帶一兩個孩子沒問題,帶三四十個就有些困難。
“高水平運動員轉型為教師,必須經過再教育和再培訓。”高嶸表示,運動員的技能和實踐經驗是寶貴的教育資源,需要教育部門和體育部門更好攜手,才能將這類寶貴資源利用完整。
“同時,我國過往體教銜接機制值得我們復習與再學習。”高嶸表示,從前,各省體工隊會定期下沉到體校分享經驗,體校再下到中小學教課?!叭缃?,高水平競技體育成為‘小眾’,這種體教聯動機制有所弱化,學校體育與專業體育之間的斷層也越來越大,這需要各部門進一步地探討,解決這一問題?!?/p>
相比之下,美國采用“學校-俱樂部-社區”三位一體體系,讓孩子從小就有豐富的課外鍛煉機會,日本則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就系統引入體操、田徑等基礎訓練,“小學生從小摸爬滾打,核心力量和協調能力很扎實,體質也能逐年提升,能跟上身體成長的步伐”。
“這些經驗表明,體教融合的核心不單單是‘請運動員進課堂’,更是要形成制度化的協同,把普及和提高相結合?!备邘V說。
家庭學校社會應形成合力
在學校之外,家庭和社會的作用同樣重要。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發表在《柳葉刀》副刊的研究中指出,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對兒童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青少年兒童的課業負擔加重,體育鍛煉時間被壓縮,體力活動越來越少;高熱量、高脂肪和快餐食品更易獲得;電子產品普及,導致久坐、低頭等行為增加,不利于體質提升。
在高嶸看來,家庭是孩子體質健康的第一道關口。但現實中,許多家長自身體育素養不足。由于學業壓力過大,孩子放學后常常是“吃完就寫作業,一坐就到深夜,較難擁有健康體質”。
社會層面也缺少青少年兒童鍛煉身體環境,這需要專業化的社區健身組織,為青少年提供就近、低成本的鍛煉機會。
此外,從更深的層面來看,當前社會體育氛圍仍然相對薄弱。“社會文化認同的缺失,是另一個隱性障礙。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練肌肉、練力量的人常常被貼上‘大塊頭’‘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標簽。”高嶸認為,這種看法在現代社會一度形成刻板印象,影響了現代人對體育和力量的認同?!耙淖兦嗌倌牦w質,不僅要改課程和制度,還要改變文化與價值觀?!?/p>
“當然,觀念的改善需要一步步來,體育課程的調整也需要慢慢落實。這將是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需要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踐。”高嶸表示,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問題需要整個社會更多重視與關注,相關部門需要承擔起更大責任。“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不是一年兩年能解決的,只有全社會形成共識,政府和社會齊心協力,問題才可能真正扭轉。”
編輯:耿玥